说福州“贵石溅玉”文化
“寿山有美石,贵并玉连珏”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杨仲愈评价寿山石“贵石溅玉”之诗句。他在《寿山石》诗中写到,福州人珍爱寿山石,达到“郑重列帷幄”、“百金不盈握”、“谅无世俗宝”的疯狂程度。
清康熙名士高兆《观石录》载:“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至巨石塞取坑,乃罢贡。”说明宋时,人们争相开采精美的寿山珉石以作贡品。他记述到:“谢在杭布政常称之,品艾绿第一。”谢在杭为明万历进士,官广西右布政使。万历四十年(1612),他和舅舅徐火勃、好友陈鸣鹤三人一起游览外三山,作《游寿山九峰芙蓉诸山记》,并有《寿山石》诗记叙寿山石。说明明时榕城人已有“贵石溅玉”之传统。
清朝福州人玩石十分风靡。高兆写到入清以来,福州的“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接文采则增荣,共欣赏则无倦,予也负疴,慕悦莫致,往往命驾,周览故人之家。心目既蕩,嗜好为移,讵比烟云过眼之喻。”福州人玩石之风气也感染了许多来福州宦游的许多外地文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萧山人毛奇龄。他曾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等职,人称西河先生,著书甚富,尤好说经,为清初大学者。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月曾客寓福州开元寺。自云:“予入闽最晚,不敢妄覬下品,然私心欲得上品一观而不得。”他对寿山石产生浓厚兴趣,并寻得数十枚珍品,赏玩研究,见友人高兆《观石录》后,写了《后观石录》。两文被国人誉为“双璧”。他在文中记述闽人追寻寿山石疯狂至“山为之空,近则入山无一石矣。”还提出“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欣赏鉴识标准。记述闽人为田黄石“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石益鲜,价值益腾,而作伪者纷纷日出,至有假他山之石以乱真者。”以高兆、毛奇龄等为代表的爱石、赏石、评石之文人延续了福州人“贵石溅玉”的传统。清闽县诗人萨玉衡曾在《题高固斋、毛西河前后观石录》中写到“文士夸新奇,出意事编辑。游戏弄文翰,流传病国邑。”正是这个时代里,闽人“贵石溅玉”之最好写照!
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芙蓉石已全面确立了在中国印章石材之中的王者地位,榕城爱石者队伍日益扩大。寿山村产石的矿坑数增至140余处,一年出石40余种。推广、宣传寿山石的志书文论更加丰富,主要有陈衍的《福建通志》、梁津的《福建矿务志略》、陈文涛的《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陈子奋的《寿山印石小志》等。稍后,又有龚纶的《寿山石谱》、张俊勋的《寿山石考》和李岐山的《福建闽侯县目洋等地印章石矿调查报告及开采计划》,以及潘主兰的《寿山石刻史话》等,这些文化人在推动寿山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做过巨大的贡献。
在当今“群贤毕至石运昌”的时代,许多从事寿山石雕刻和寿山石文化理论研究的工作者继承福州人“贵石溅玉”的传统,通过推动寿山石参评国石,参评八闽名石、福建省石,通过寿山石雕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中国寿山石民间文化之乡,申请北峰寿山石矿区国家级矿山公园,申请中国寿山石文化之都等工作,打造福建省寿山石文化品牌,不断传继和弘扬着福州“贵石溅玉”的地域文化传统,让千年不败的寿山石文化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璀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