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电子报 >

再谈寿山石雕技法中的“幕”

来自:未知   发布者:-1   发表于:2016-11-29 08:53   点击:

 五年前,笔者曾写一篇文章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谈论周宝庭的雕刻艺术,强调了寿山石雕技法中的“幕”(福州方言 读mou )。

 在寿山石雕的技法中,艺人把它称为“幕”的是指 : 在雕刻刀法上,对表现对象的各部位,刻得比较圆顺,特别是修光时,多采用圆刀的技法,像周宝庭大师表现的古兽把玩件,在作品完成后,给人的手感以圆浑、舒畅之感;给人的目感,以肥厚又富有弹性之感;给人的观感,以古意盎然,又耐琢磨、耐品位之感。

 今天笔者向大家介绍的是又一位,在寿山石雕技法中深具“幕”味的艺术大师,周宝庭的师弟,又是徒弟的陈祖震大师。

 为什么说是师弟,又是得意的艺徒呢?

 回顾上世纪60 年代,福州石雕工艺厂招收了十多位年轻的艺徒。1962 年年仅15 岁的陈祖震被寿山石雕东门派师祖林元珠之子林友清看中,被收为东门清的关门弟子。在三年的学艺生涯中,祖震深得东门派的正宗刀法。然而三年后,林友清大师退休了。陈祖震又得到友清大师的孩子林寿煁、徒弟周宝庭的指导。因而说他是周宝庭大师的师弟,又是艺徒之原故。

 我们一起来欣赏祖震大师的【 仁者寿 】作品,该作品是采用寿山银裹金奇降石雕刻的。白色裹着的部分,作者用薄意的技法刻画飘逸的云彩;中间的黄色部分,刻以高寿的仁者与童子;左下部分有点杂质的石料,刻以长寿之松;右下部分,刻以在水浪中行进自如之神龟。作者在作品中采用薄意、高浮雕、半圆雕、圆雕等技法。整件作品抚摸品赏之既舒畅、又圆浑,且“幕”意十足。

 为什么能达到这样“幕”味的效果呢?

 祖震大师说,“一相抵九工”是前辈师傅一再的教诲。一石到手,要反复的“相石”,要先除砂,分清裂格纹的走向,留下俏色、巧色,然后整理石形。再根据以上的情况,因材施艺,看该石材是适合刻人物,还是刻动物、花鸟、古兽……。

 题材确定后,设定中心点,应用块面的方法打柸,同样以块面的方法锉柸,凿柸;在手凿和修光的过程,更要充分应用多种纯手工传统的雕刻技法灵活地利用各种形状平刀,圆刀,尖刀等刀法。手法需多变,刀法要圆转,雄健。雕刻时要端正心态,认真细致,不浮躁,要让作品刻出灵气、传神。不论是刻人物、动物,特别是开眼睛要细心,要采用小圆刀、尖刀相结合,让表现的对象活起来!

 访谈中大师介绍说,1983年他调往福州市美术馆工作,正是这近水楼台的机会,他涉猎了各种绘画书籍。于是他把中国画的画意运用到寿山石雕的设计工作中,因而在创作设计中努力摒弃匠味,溶中国画的画意、画理于石中,使自己的创作起了质的提升。因此在设计中既要注意巧色的利用,又要注意疏、密的布局;既注意表现对象的准确比例的设计,又注意到表现对象的结构完整。

 在大师工作室,笔者还看到大师正在雕刻的一组花鸟作品,花鸟作品本来大多都会十分刺手,手感不可能“幕”。但是在大师的刀下,无论是“鸳鸯戏水”“鹧鸪相偎”,还是“红鲤逐浪”、“鹤寿绵长”等等,都具有圆顺的手感。

 大师认为作品不单要手感好,还要经得起近看、远看、细看、耐看。要让作品做到画面清晰,布局严谨,表现对象的结构严谨。不要给人以作品没有雕完工的感觉!

 他要求自己说,真正的雕刻家要以德为先,要静下心来,刻好每一件作品。要形成古朴中见新颖,逼真传神的独特风格。使其件件作品成为韵味无穷的寿山石雕艺术精品。

 祖震大师对寿山石文化的传播,也竭尽了他的全部精力。1983年他调入福州市美术馆,1984年他就作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交流的使者,赴香港集古斋举办“寿山石雕精品展”,并在香港集古斋举办寿山石及寿山石雕技艺讲座。1986年后他多次赴新加坡举办“寿山石展”,并在新加坡文华酒店举办寿山石讲座。

 近年他又赴全国各地举办“寿山石展”,宣传寿山石文化。

 最近,他又积极参加福建省文联组织的各项寿山石文化传播活动,为寿山国石进一步扩大在世人中影响作出了许许多多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