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重石贵更钦艺美
“其或既重石贵,更钦艺美。石艺两佳,羡君福祉。”这是福州著名老诗人赵玉林在《寿山石赋》中发出的赞叹!诗人道出了福州人评判寿山石优劣上下之标准,不仅在于要求石雕工艺品俱有天然材质之通透灵润、华丽多彩的品格,而且要求石雕工艺品既俱备富丽堂皇的大气造型,亦有精雕细刻的玲珑小巧之纤细,让珉石与工艺相互衬托,相互辉映,才能称之为妙品、逸品、神品。
福州人对玉石宝物“贵”“溅”评判之标准,来自于中华文化的儒、释、道思想,尤其是儒家倡导的审美观念,这是一种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与艺术欣赏追求融为一体的审美情感。它既要“发乎情”,又要“止乎礼义”(《毛诗序》),强调审美情感的社会性。所以,福州人在宋时已大量开发利用寿山石去雕作石俑、石兽之类的明器,用来敬奉那逝去的祖先。后来,在明清之时,除了制作大量的钮雕印章外,还制作了许多具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主题的传统圆雕、浮雕等器物。
千年以来,寿山石雕一直在孔子倡导“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笼罩下,寿山石雕艺人将古老玉石之通灵、雕艺之精湛、设计之绝妙、意境之深邃、礼器之凝重、佩饰之纯正、摆件之高雅等品格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吸纳至寿山石雕的艺术创作之中,用以体现福州人对道德修养和和人文品格之理解。所以长期以来,福州人把产在福州寿山的这种具有“五德”品格之寿山石,认为是最完美、最有价值的。福州人认为:一德“润泽”指的石之质感和光泽;二德“鲤理在外”,指的是石之纹理自外知中,表里如一;三德“其声舒养”,指石之声铿铿悦耳,沁人肺腑;四德“不挠而折”,指石之韧性,石质硬软适宜;五德“锐廉而不忮”,指石洁净柔滑,便于把玩。由于这五德多集中表现在田黄石上,所以闽人首推田黄石。
寿山石是亿万年前火山熔浆冷却结晶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山体环境,以及后期的山体压力,地下水及围岩等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就是在同一个矿洞中,那不同围岩中产出的寿山石也有上、下、优、劣及色彩纹路、石质纯度不同之差异。根据儒家评判标准,玩石者们现在一般认为“细、结、温、润、凝、腻”是寿山石优劣之基本标准,当然还公认“物稀为贵”的田黄石、水坑石和荔枝冻等部分山坑石可列在好石之首。
入清以来,闽人认为好石的色彩与纯洁度十分重要。即好石应是正色与纯色。中国人崇尚正统,崇尚“五行正色”,认为纯正的青、红、黄、白、黑最为尊贵,可用于“贤教化、道德仁义”之上。清顺治进士、康熙时任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上曾评:“闽寿山石出,质温柔、宜镌刻。而五色相映,光彩四射,红如靺鞨,黄如蒸栗,白如珂雪,时竟尚之。价与灯光石相埒。”说的就是清人认为色正、色纯、洁净无瑕之寿山石当为好石。
在现代,随着社会昌明,科学进步。人们对石质、石色纯洁度要求放宽了,认为有两种或多种色彩的纯度和细嫩度好的山坑石,均可列入好石之列。因为色彩丰富的山坑石,可为石雕艺人带来更多的艺术想象和腾挪雕琢的创作空间。特别是现在,人们对“俏”色的认识与应用,对刀具的改进,已使寿山石取巧的技法成为提高寿山石文化艺术价值的主攻方向。所以,“石艺俱佳”的市场需求,让传统的“石贵溅玉”的地域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