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多在宫中有 国宝喜得故乡行
朱辉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州市政协委员,擅长花鸟、瓜果、动物题材的创作。其作品《鹤寿》2009年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荣登故宫博物院景仁宫的景仁榜;其作品《共品五德》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会。
“此作只在宫中有,人间难得几回睹!”作为寿山石雕中青年代表性人物——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朱辉已经数次前来观看“故宫寿山石回故乡展”,喜爱书画、古董家具的他对这些国宝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说方寸间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他建议观众要耐心细致品味展品的人文印记,雕刻家更是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要做到“一专多能,样样皆精”。
展品蕴含极高人文和艺术价值
“故宫寿山石回故乡展”是由百余件清代皇室宫廷御用寿山石精品为主体,其意义非凡。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朱辉认为,从历史角度上看,这些展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福建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反映了人们发现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慧眼;从文化角度上看,它们代表了作品出现时期的最高审美水平,是作品诞生时代最高审美意识的定格;从珍贵性上看,帝王、帝后用玺,王侯、大臣用印等等,不论材质珍贵程度如何,刻过、用过、岁月打磨过,再加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作用叠加的烙印等,这些方面均不可多得,也无法重复和复制。所以,我们看故宫博物院这些印章印料、宗教人物、摆件,不能单纯看其材质优劣和尺寸大小,应把目光重点放在审视它们所体现出的极高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上。
精工佳石的清朝寿山石代表
当代福州寿山石雕刻界、收藏界好石头司空见惯,人们说起田黄、荔枝头头是道,在观赏场合动不动比材质、比克数、比块头。这次故宫博物院送来的寿山石就材质而言,与当代福州人常见的当代寿山石材质相比,实在大出人们所料。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朱辉深有感触地说,清宫的寿山石收集渠道不外两种:一是贡,由地方和朝廷中央官员派员或亲自到福州产地或民间搜刮,然后上贡;二是办,由朝廷各造办处到产地去采办。我们应该想见,无论是作为贡品还是办品,那时能献给朝廷的寿山石一定代表了当时人们所能采获石种的最佳材质,特别是呈给皇帝、皇后、太后做印玺的寿山石,其材质一定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最好的。很难想象,这次回故乡展出的这些清朝贡石、贡品,若不能代表当朝的最好材质,岂不有欺君大罪等罪名等着处理朝贡者或采办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出的故宫博物院馆藏寿山石,细看其雕刻技艺,几乎均出自造办处。
稍有历史常识者知道,历朝历代的造办处都是官办产业,工艺美术类的造办处往往集中了全国最高水平的能工巧匠。清代所有官家造办、采办事宜均由内务府统一操办。清代的造办体系有两个机构,一个是专供宫中用度的“养心殿造办处”,另一个是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养心殿后来在圆明园设分支机构,康熙三十年(1691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的工作房,专门承制皇帝所需的各种艺术品。养心殿造办处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艺术人才,这里的工匠们创造了无数代表当时中国工艺技术最高水平的作品,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包括这次展出的寿山石国宝,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所以,真正的行家观赏这批寿山石的雕工后总能发自内心感叹:“此作只在宫中有,人间难得几回睹!”
耐心细致品味故宫寿山石背后的文化内涵
材料的大小往往框定了雕件的大小,但寿山石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还有其附着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朱辉介绍,客观地说,清朝采石全靠手工,基本没能力采到大材料。解放后,寿山石开釆条件好,开出大材料的机率较高,雕刻家用大材料来创作大作品的机会也就比较容易实现。以我本人为例,我是比较习惯创作大作品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当代采石技术让我有得到大材料创作的条件,所以,我常常动辄雕刻几百斤重的大作品,我的作品《蓝色交响》、《鼎盛》、《蔚蓝的家园》等,雕刻前原石少则几百斤、上千斤,其中《连年有余》的原石近两吨重,这么大的材料,古时候肯定是开采不出来的。但是,我不能,也不敢因此而质疑故宫馆藏寿山石小石头、小雕件、小摆件的雕工。相反,我认为,这次回榕展出的寿山石摆件实在是小而精,它们不但反映了当时全国最高的雕刻水平,而且其雕工之细、之妙、之传神很多是今人无法企及的。特别是许多小展品还附着了沉重、有趣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典故等人文印记,这是今天的艺术家雕琢不出来的。像“乾隆田黄三联印”、龙纽“雍正亲贤之宝”、“为君难”、瑞兽纽“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等作品,不但绚丽多彩,当时就是拥有者的案头爱物,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还演绎出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所有这此,都是需要观众耐心细致加以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