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交流 >

浅议寿山石雕界工匠精神

来自:未知   发布者:余斯伟   发表于:2017-10-18 14:36   点击:

       萌发于闽地的寿山石雕艺术,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情怀。福州海洋文化的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寿山石雕高手名师,在他们的身上正传承着令人钦佩的工匠精神:
一、对石雕用材物尽其用的惜石精神
       明清时,“贵石贱玉”的文化传统在福州业已形成。清初,福州文人高兆在《观石录》中记载乡人嗜石如命的情景:“不敢久视、恐相思耳”、“入手使人心荡”、“每得一田石、辄转相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可能夺。”福州人的这种爱石、玩石、惜石传统,在雕刻艺人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清晰。东、西门派艺人中流传有许多惜石用石的工艺口诀。如:东门派名师郑仁蛟有“一相抵九工”口诀传世。西门派名将林清卿倡导“因材施艺,返见天然”的创作故事,家喻户晓。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总结的寿山石技法口诀中有:“寿山石石、奇形异色、按料取材、构思相石。”等。
       在寿山石雕工艺技法之中,处处可见到艺人们有着爱石、惜石的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懋介在《寿山石雕刻技艺琐谈》中,谈到:“审石”俗称“相石”,意即在奏刀之前必先相“其石”,“相”者审度也,反复推敲,对创作设计方案打腹稿,寻找合适的刻法,圆雕?高浮雕也?薄意耶?还是镂空雕?还是几法结合?经过详尽审定之后,才根据所选择的雕法进行题材选定、景物布局、姿态安排、手足投措、色泽分层、砂裂处理、石表皮层利用以及瑕疵剔除等方方面面的安排“审石”任务才算初步完成,而后,才进入雕刻程序。
       福州寿山石品种有160多种,有晶莹透亮的细石,也有花纹美丽的粗石,也有含绺裂瑕疵的顽石,更有形状诡异的怪石,面对着上等佳石和一般粗石,福州寿山石雕艺人从不放弃,他们坚持“一石一世界”的理念,认真相石,并制定出最佳的加工方案。在艺人们精心呵护下,许多其貌不扬的寿山石变成了传世的精品。如过去不被人们看好的焓红石,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的刀下,化成了神采飞奕、韵味十足的只只北极熊,一时洛阳纸贵,“粗顽”的焓红石身价百倍。再如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他的十件作品被收藏,其中九件为一般“粗石”所作。他所坚持的“石无贵贱”的创作用材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赞许。
       目前,这种物尽其用的惜石精神正广泛地被新一代艺人匠师所接爱,并成为促进人们对寿山石雕艺术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对石雕技艺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福州寿山石雕的能工巧匠们历来重视对雕刻技艺的开发与传承,而且代代都有自己的成就。清末至民国,东、西门两派的创始人和弟子们人人都有自己的特技与绝活,并均有佳作传世。西门派创始人潘玉茂深谙尚均钮雕之法,喜用深刀雕刻、弧刀修光、其钮雕博古、薄意及开丝、雕边等雕技精到独特。有“钮工一巨擘”之誉的林文宝所作印钮取材广泛,创意雄奇。陈子奋先生评他:“狮、虎、鱼、龙绝有古刻、博古仿佛钟、鼎、彝器之纹,尤以印顶尖圆、斜、扁之不同,依势肖形,俱能契古。”陈可应专攻薄意,刻法类似浮雕,用刀较深,喜作“梅雀”“竹”“鹭莲”“海幄添寿”等,尤精“竹节”。其印钮极具清逸流丽之感。陈可观,为陈可应之弟,早逝,但身手早已不凡,所留之物均为名家收藏,他的人物、动物钮雕生动活泼,尤精于飞鳌、龙凤。
       东门派创始人林谦培、秉承杨、周之法,其圆雕人物、印钮博古无所不精,所作海兽之刻有独到功力。他的仙佛体态微胖,头大身短,衣褶流畅简练,饰以钱刻锦纹,古意十足,仙佛须发眉睛刻划细致、极有神韵。
       东门派另一位创始人林元珠更是功夫了得,多被城里达官贵人请为秀工,他秉承林谦培之法而不泥古,常有新意。他喜阅览古画碑贴,金石图书,吸取艺术养分,所制石兽印钮和圆雕浮雕人物别具风格,尤以开丝活泼,筋力遒健,神韵盎然而著称于世。
三、对石雕作品积极拓展的创造精神
       1958年《考古学报》第二期报道福州北郊浮仓山文化遗址出土有用寿山石制作的石簇、石凿等,证实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福州先民已磨制使用寿山石。
1965年福州北郊二凤山南朝古墓出土有用寿山石雕制的石猪。此后,福州在宋墓中出土有寿山石雕刻的人物俑、动物俑和灵异俑等,充分说明福州工匠在宋时已经大量使用寿山石雕刻明器、器皿、玩赏品以及各种镶嵌的杂器了。
       在明清时,石雕工匠开始从事石头印章钮头和章体的图饰雕作。中国博物馆和福建省泉州市文物委员会各收藏有明代思想家李贽印章一枚。两只印章均为柳坪石质、钮制单狮、蹲坐侧首,脸形略呈方平,背脊刻画阴纹、鬓、毛、发均有开丝修饰。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明代皇帝御用的寿山石宝玺。同时,收藏有清代名师杨玉璇题款的《田黄石雕像观音》、周尚均题款的《田黄石雕弥勒像》,魏开通题款的《寿山石雕伏虎罗汉像》等。方宗珪先生在《寿山石鉴藏指南》一书中指出,清宫使用寿山石嵌制的家具、艺品实乃世之罕见。其中有《寿山石镶嵌围屏》,有《伽楠香木嵌石罗汉山子》等。在《伽楠香木嵌石罗汉山子》上用寿山石雕成的罗汉、观音以及童子等所组成的佛国图案十分壮观。
       在清代,福州寿山石雕艺术创作的题材,以及器物的形式,方式已经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同治光绪年间东门派和西门派的出现,将艺人们的创作精神推向顶峰,东门派以圆雕陈列品为主,作品精巧玲珑,矫健清丽、镂雕结合,刀法精致,富有装饰效果。西门派以雕刻印章为主,兼攻文玩,其兽钮、薄意、线刻和平首博古浮雕等各种技法,尤其钮雕之作,能依形就势,端庄稳重,刀法圆浑,不留棱角、讲究手感,备受文人推崇。两派艺人所生产的雕品均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民间工艺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寿山石雕艺人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艺术生产与创作,他们所生产内销和外贸的工艺制品,为国家争取了大量的外汇。这时期,艺人积极学习、交流技艺,参加艺术院校和各种艺术培训,扩大了眼界,用新的美术观念和知识指导创作,为各种国内外展览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出现了诸如陈敬祥的《求偶鸡》、郭功森的《九鲤连环卣》、林寿煁的《寿山石镶嵌挂链》、冯久和的《花果累累》等精品。寿山石雕艺术在形式与技法上都有了重大突破。新创作的作品展现了广大工农兵建设者形象,反映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风貌,得到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报道。
四、对石雕热爱执着的敬业精神
       福州寿山石雕艺人有着热爱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东、西门派都有许多世代从事雕刻业的艺人,有的上下几辈人从事雕刻行业令人敬佩。西门派艺人陈立昂从清同治年间就接手“青芝田”图章店。以后,子承父业的有长子陈宗泽、次子陈宗提、三子陈宗烈分别开设“青芝田”仁记、正记和义记三家图章店 。民国时,陈宗泽长子开设吉乐斋,陈宗提长子陈可钟开设“青芝田”正记,陈宗烈二子陈可骆开设“青芝田”义记,陈宗烈长子陈可训开设怡庐图章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可钟侄子陈顕灿开设“青芝田”正记。改革开放后,陈顕灿次子陈汶俤在1992年开设了“福州青芝田雕艺术品有限公司”。2001年8月,公司下属的青兰田(正记)被评为“中华百年老铺”。
       东门派艺人自清以来多在家族亲戚中传艺。东门派始祖林元珠门下的名徒可谓高手林立。出名的有林元水、林友清、林寿煁、林友竹、林荣基、林荣杰、林惠贞、林炳生、林荣发等,这些直系或旁系的下辈在推进寿山石雕艺术发展中均有相当的贡献。
       2007年,被国家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山石雕)传承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和林亨云两位大师的家中均有多人从事寿山石雕业。冯久和的儿子冯其瑞为福建省美术名人,其孙冯伟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大师的长子林飞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次子林东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其女林凤妹为福州市二级名艺人。如今,在寿山石雕界祖孙父子从事寿山石雕业的比比皆是。这种传统风气的延续充分体现了广大寿山石雕艺人对寿山石雕艺术的自信与热爱。